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Molecular Psychiatry|王鹤团队揭示丘脑供血变异是脑小血管病人群情绪障碍的关键因素

时间:2025-04-05    浏览次数: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小血管病(SVD)逐渐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情感障碍也被证实与老年人群的SVD负荷加重和认知下降有关。然而,相同SVD负荷的个体可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情绪状态,造成这种个体化差异的可能原因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2025年4月1日,复旦大学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王鹤研究员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韩燕教授团队合作在Nature旗下高水平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上发表了题为《Differential impact of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on thalamic regulation of anxiety: insights from 7T MRI》的论文。文章基于复旦大学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的纵向SVD队列,通过超高场、多模态磁共振影像研究,揭示了丘脑供血变异对SVD人群情绪症状的影响。

图片

图1.丘脑供血模式定义及7T下的丘脑供血可视化

研究团队收集84名SVD患者的7T 磁共振影像数据和焦虑抑郁评分,根据丘脑前部供血模式将人群分为由丘脑结节动脉或旁正中动脉供血的单一供血模式和由二者共同支持的联合供血模式。研究首先发现有联合供血到右丘脑的受试者表现出较低的焦虑水平。当按照SVD负荷评分分组后,低负荷组仍然表现出丘脑供血模式与焦虑评分的一致相关性,高负荷组则无显著差异。研究进一步发现这种丘脑供血模式与SVD负荷的交互作用也会影响丘脑体积和腹内侧前额叶(vmPFC)的静息态脑功能。通过建立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揭示了右侧丘脑供血模式在不同SVD负荷下影响焦虑的直接和间接途径,提示SVD人群情绪表现差异的新机制。

图片

图2.丘脑供血模式对情绪的影响


王鹤研究员表示:“本研究解析了丘脑血管结构变异对焦虑症状的影响,不仅提供了生理结构差异影响SVD临床表现的新视角,还有助于理解老年情感障碍的潜在机制。”团队下一步计划在当前队列中验证丘脑供血模式对认知等领域影响的普适性,并结合纵向随访数据揭示SVD发展过程中不同丘脑供血人群的脑网络变化。


图片

图3.有调解的中介模型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0-025-02994-2